Post by Deleted on May 29, 2023 10:07:21 GMT
文章轉載來源:上座部佛教有分心和偽經大乘 真如 中陰身 第八識
有分心是第六識意識不是第七識、第八識
根據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
識稱為心,總共有89種心,
89心除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之外其它心都是第六識意識,
有分心是第六識意識不是什麼第七識、第八識。
受、想、行合稱心所,
受只有一個心所,想只有一個心所,
行可細分為五十個心所,
總共有五十二心所。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56頁:
一、 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同時生;
二、 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同時滅;
三、 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緣取同一目標;
四、 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擁有相同的心所依處色(ekavatthuka)。
(只有無色界天人的心不會依賴心所依處色)。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20頁: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
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於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
某個目標即會呈現於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
下三種之一:
一、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
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
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誠的信徒可能會看
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醫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
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
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
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
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
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
獄之火。
眾生這輩子的有分心和上輩子的死心緣取同一目標(業或業相或趣相三者之一),
就人類來說意識(包含有分心)的心所依處色是心臟中的血。
大乘信徒有沒有辦法清楚說明:
一、 第七識、第八識和心、心所是不是同時生?
二、 第七識、第八識和心、心所是不是同時滅?
三、 第七識、第八識和心、心所是不是緣取同一目標?
四、 第七識、第八識和心、心所是不是擁有相同的心所依處色?
所有的89心(包含有分心)都有相同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有為相、共相。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6-8頁:
特相:89心的特相是識知目標。
作用:89心的作用是作為諸心所的前導者(pubbama),因為它領導諸心所,
也時常由它們陪伴。
現起:89心的現起是呈現於禪修者的體驗裡為一個相續不斷的過程。
近因:89心的近因是名色(精神與物質),因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與色法地單獨生起。有為相:89心的剎那生滅稱為「有為相」,涅槃不生不滅所以無「有為相」。
共相(三相):89心有無常、苦、無我三共相,涅槃沒有無常和苦不過涅槃也是無我。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03-104頁:
二、有分(bhavanga):巴利文 bhava 的意思是「生
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
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
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滅之
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與結生心是同一種
果報心,但執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會中斷。每
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於每一剎那中生滅;
最為明顯的即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但在清醍的時候,它
也在諸心路過程之間出現無數次。
當某個目標撞擊根門時,有分心即會被中止,而活躍
的心路過程也就生起,以識知該目標。一旦心路過程結束,
有分心就會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個心路過程發生為止。
如此,在不活躍的階段,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
生滅,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絕不會連續保持靜止於兩
個心識剎那。
除了入無想定和滅盡定外
有情生命任何時間都會有一個心和附屬心所不斷剎那生滅不會中斷。
大乘信徒有沒有辦法清楚說明
第七識、第八識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有為相?共相?
www.dhammarain.org.tw/obituary.html
明法比丘(THE VEN. BHIKKHU U, METTA)生平簡介
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_content.htm
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06-Chap02_ADS_T.pdf
網址太長沒縮網址。
明法比丘的《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第二 攝心所分別:
ch.2-7 至 ch.2-13
有說明89心有那些附屬的心所。
89心的2個捨俱推度心、欲界8大果報心、色界5果報心、無色界4果報心
有可能成為有分心。
惡趣眾生的有分心是欲界7不善果報心中的捨俱推度心,
有些低等欲界天人和天生重度殘障的人有分心是欲界8善果報心中的捨俱推度心,
除了低等欲界天人和天生重度殘障的人之外
一般欲界天人和人的有分心是欲界8大果報心其中之一,
色界天人的有分心是色界心5果報心其中之一,
無色界天人的有分心是無色界心4果報心其中之一。
大乘信徒有沒有辦法清楚說明第七識、第八識和89心、52心所的關係?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31-170頁詳細說明
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的心路過程。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37頁表 4-1:極大所緣的眼門心路過程:
1.剎那生滅的有分心流遇到色所緣呈現於眼門後生起五門轉向心。
2.五門轉向心剎那生滅後眼識生起。
3.眼識剎那生滅後接著生起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
4.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剎那生滅後生起七個速行心開始造業,
速行心前的心不會造業。
5.七個速行心剎那生滅後生起兩個彼所緣果報心不會造業。
6.兩個彼所緣果報心剎那生滅後又進入剎那生滅的有分心心流,
要注意的是在眼門心路過程中除了眼識之外其它心都是第六識意識,
眼識和第六識意識不會同時出現。
7.將眼識改成耳識就是耳門心路。
依此類推可以了解其它鼻門心路、舌門心路、身門心路。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49頁表 4-3:有限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清晰
1.剎那生滅的有分心流遇到清晰所緣呈現於意門後意門轉向心生起。
2.意門轉向心剎那生滅後生起七個速行心開始造業,
速行心前的心不會造業。
3.七個速行心剎那生滅後生起兩個彼所緣果報心不會造業。
4.兩個彼所緣果報心剎那生滅後又進入剎那生滅的有分心心流。
不清晰
1.剎那生滅的有分心流遇到不清晰所緣呈現於意門後意門轉向心生起。
2.意門轉向心剎那生滅後生起七個速行心開始造業,
速行心前的心不會造業。
3.七個速行心剎那生滅後又進入剎那生滅的有分心心流。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清楚說明有分心流和
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的心路過程,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清楚說明
所有眾生每個剎那會有什麼心、每個剎那的心有那些附屬心所、心和心所取的所緣、
心和心所依賴的心所依處色。
大乘信徒有沒有辦法清楚說明第七識、第八識的心路過程?
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_content.htm
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14-Appendix.pdf
網址太長沒縮網址。
明法比丘的《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附錄:
﹝附錄 5-5﹞
有分心與阿賴耶識的異同
appendix-47 appendix-48 appendix-49
分析了有分心和第八識的不同說明第八識的錯誤。
上座部佛教「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對偽經大乘「真如」之批判
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彌蘭王問經第1卷
7爾時,世尊大般涅槃之時,與大比丘眾行至拘尸那竭羅,時世尊依無常等法而令一切有情生起感動,示現無餘涅槃界之涅槃行相,於拘尸那竭羅末羅國〔熙連禪〕河畔之 跋單沙羅雙樹間,頭朝北臥於牀,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告汝等。諸比丘!我令汝等知一切諸行是滅法,汝等不放逸而成就。為汝等,我宣說勝者之九分教,我宣說兩分別、兩波羅提木叉,我宣說聲聞之究竟智,我宣說大聲聞之究竟智,我宣說辟支佛之到究竟智,我宣說正等覺者之到究竟智,我宣說四正勤,我宣說四聖諦,我宣說七覺支,我宣說十二支緣起,我宣說四念處、聖八支道、七果、八等至、九〔次第住〕定。諸比丘!我弟子堪能、甚堪能、聰明、練達。而凡我所宣說此法與律,我滅後為汝等之師。我般涅槃之時,聖迦葉憶念老年出家者須跋陀之暴言,而行法之合誦,淨化佛語。由此更經百年,耶舍迦蘭陀子破跋耆子比丘等,為第二合誦。由此更經二百十八年,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破諸異派,為第三合誦。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於銅鍱洲,住立我教。然,更由正等覺者般涅槃經五百年,有名彌蘭王,志求全閻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諸問,沙門婆羅門依微妙之問而破時,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說,以種種之譬喻令感歎,不曇其教,至五千年之後,令其教堅固住立。」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記載
釋迦牟尼佛預言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會有
目犍連子帝須、那先開示宣揚正法拆穿假佛法騙局讓正法維持五千年,
目犍連子帝須、那先全都是有三明四無礙解智六神通的阿羅漢。
佛教分裂後只有上座部堅持不修改任何佛說過的戒律和教義,
其它部派不只不守佛規定的戒律還不斷竄改佛教教義發明更多假佛法,
例如北道派就瞎掰一切法都有無為、不生、不滅的自性稱為「真如」。
為了解決這種亂象阿育王請「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羅漢舉行第三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中以「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羅漢發表《論事》批判了
「北道派」的「真如」「邪執」。
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19
論事第19卷
第五章 真如論
今稱真如論。此處,色等一切諸法稱為色等之自性,則稱為真如。其真如不繫屬於有為之色等,故言無為,乃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自)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涅槃是無為耶?(他)然。(自)有二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二
無為耶?(他)然。(自)有二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乃至……
(自)色有色性,色性非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有色性,色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有二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二無為耶?(他)然。(自)有二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受有受性,受性……乃至……想有想性,想性……乃至……行有行性,行性……乃至……識有識性,識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識有識性,識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有六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六無為耶?(他)然。(自)有六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不應言:「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耶?(自)然。(他)一切法之真如是色
受想行識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一切法之真如是
無為。
結果北道派無法回答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問的問題說明真如的特性,
第三次結集後迷信真如的外道被目犍連子帝須尊者逐出僧團。
所謂的第七識、第八識就是真如所發展出來的理論,
看懂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的開示就能明白真如、第七識、第八識的錯誤。
上座部佛教「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對偽經大乘「中有」(中陰身)之批判
原始佛教沒有中有(中陰身),
佛教分裂後的印度阿育王時代
東山住部和正量部開始主張有情眾生輪迴中間必須經過中有(中陰身),
第三次結集中以「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羅漢發表《論事》批判了
東山住部和正量部的「中有」(中陰身)「邪執」。
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08
論事第8卷
第二章 中有論
此處,稱中有論。此處,執「有中般涅槃者」之經語是不如理,「有名中有,其時如具天眼者而無天眼者、如具神通者而無神通者之有情,窺察父母交會之時及月水時,七日或七日以上住」者,乃東山住部與正量部之邪執。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無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欲有與色有之中間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於欲有與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耶?(他)然。(自)若「於欲有與色有之中
間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自)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耶
?(他)然。(自)若「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第五生、第六趣、第八識住、第十有情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中有之有情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中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中有是五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欲有,欲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欲有之業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欲有之有情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
(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然。(自)於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欲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然。(自)於中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欲有是五蘊耶?(他)然。
(自)中有是五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色有,色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色有之業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色有之有情耶?(他)然。(他)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然。(自)於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色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然。(自) [P.364] 於中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有是五蘊有耶?(他)然。(自)中有是五蘊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無色有,無色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至無色有之業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無色有之有情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然。(自)於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色有是有受、想、行、識耶?(他)然。(自)於中有是有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色有是四蘊有耶?(他)然。(自)
中有是四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一切之有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一切之有情無中有耶?(他)然。(自)若「於一切之有情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無間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間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然。(自)若「於無間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自)於非無間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然。(自)於無間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間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然。(自)於非無間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地獄之補特伽羅……乃至……至無想有情之補特伽羅……乃至……至無色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至無色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然。(自)若「至無色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自)至非無色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然。(自)至無色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至無色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然。(自)至非無色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不應言:「有中有。」耶?(自)然。(他)非有中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耶?(自)然。(他)若「有中般涅槃之補特伽羅」,是故汝應言:「有中有。」
(自)為「有中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而有中有耶?(他)然。(自)為「有生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而有生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為「有中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而有中有耶?(他)然。(自)為「有無行般涅槃……乃至……有行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而有有行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結果東山住部和正量部無法回答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問的問題
說明「中有」(中陰身)的特性,
第三次結集後迷信「中有」(中陰身)的外道被目犍連子帝須尊者逐出僧團。
有六神通四無礙解智的上座部佛教那先尊者開示說明「中有」(中陰身)是假佛法
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彌蘭王問經第1卷
時,尊者那先於其日、其夜,與無礙解俱逮得阿羅漢位。
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8
彌蘭王問經第8卷
第六 往他界色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我欲問速行事。尊者那先!有情往他界之時,或青、或赤
、或黃、或白、或茜、或光輝——以何色而行耶?或以象色、馬色、車色而行耶?」
「大王!此不由世尊所說,不存在於三藏佛語中。」
「尊者那先!沙門瞿曇不說:『有情往他界之時,或有青、赤、黃、白、茜、
光輝耶?』如何知一切耶?有情不行於他界。尊者那先!德者邪命〔外道〕之言者是如,是真。彼之阿闍梨是賢者哉!彼言:『世界是無,他界是無,有情行於他界是無。』」
「大王!請聞我所說。」
「尊者那先!然。予聞卿之所說。」
「大王!自我口所發,達卿耳之語言,於途中或見青、赤……乃至……光輝,耶?」
「尊者那先!予無見者。」
「大王!若我之言語於途中,或不見青、赤……乃至……光輝,我之語言不達
卿耳耶?卿言虛妄耶?」
「尊者那先!予不言虛妄。如語言者於途中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
光輝〕,卿之語言乃達於予之耳。」
「大王!如是,如有情往他界之時,於途中使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
…光輝〕,有情往他界恰如語言。」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於全閻浮提之大國請享受食。此
等之五蘊是不往他界,如是之五蘊不往者,則無輪迴者耶?」
「大王!卿耕作其田耶?」
「尊者那先!然。予耕作其田,播植稻〔種〕。」
「大王!卿植於地上之稻〔種〕行於上方、稻〔穗〕端耶?如是之物生於稻之
〔穗〕端耶?」
「尊者那先!植於地上稻〔種〕於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於
稻〔穗〕之端。」
「大王!若植於地上稻〔種〕於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於稻
〔穗〕端,名稻者無耶?」
「尊者那先!稻非無,稻存。尊者那先!若植於地上之稻〔種〕於上、行稻之
〔穗〕端者,於上方得稻〔種〕。若如是之物生於稻〔穗〕之端者,等於稻穗端之穀粒生,等重〔之穀粒〕生。」
「大王!如是,若此等之五蘊往他界,盲為再盲,啞為再啞。如何作
福耶?若如是之五蘊生,應依不善業而行於地獄。」
「請再譬喻之。」
「大王!例如〔點火之時〕,由一燈或焰、或炎轉移他燈耶?如是之物生耶?」
「尊者那先!非由一燈或焰、或炎轉移他燈,如是之物非生。」
「如是,大王!此等之五蘊非往他界,又如是之五蘊亦非生。」
「尊者那先!受蘊往他界耶?」
「大王!若受蘊往他界者,此等五蘊中唯受之彼等有情往他界而為受蘊耶?」
「尊者那先!不然。」
「大王!知其理由。於此自體之受蘊不往他界。」
「尊者那先!想蘊往他界耶?」
「大王!若想蘊往他界者,於此自體切斷其手者、切斷其足者,有『往他界切
斷其手、切斷其足者』之想耶?」
「尊者!無。」
「大王!知其理由。於此自體之想蘊不往他界。」
「請再譬喻之。」
「大王!卿有圓鏡耶?」
「大王!然,有。」
「大王!卿取圓鏡而立於前!」
「尊者!立。」
「大王!於此圓鏡能見卿之眼、耳、鼻、齒耶?或能見原樣之卿耶?」
「尊者那先!於圓鏡〔所見之〕眼、耳、鼻、齒者予之物。」
「若〔於圓鏡中〕除去卿之眼,除去卿之耳,除去卿之鼻,除去卿之齒,大王
!卿乃為盲,為不具者耶?」
「尊者那先!不為不具者。尊者那先!圓鏡中之影像依止於予而映。非如原樣
之物。」
「大王!如是,此等之五蘊不往他界,又亦非生原樣之五蘊。恰如圓鏡之影像,
依止於之五蘊之有情依善、不善業而結生於母胎。」
「宜也,尊者那先!」
「中有」(中陰身)的概念常常和第七識、第八識的概念混在一起,
看懂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和那先尊者的開示
就能了解「中有」(中陰身)、第七識、第八識的錯誤。
馬哈希尊者和明昆尊者為首的兩千五百阿羅漢共同認證中有(中陰身)和真如是假佛法
dhamma.sutta.org/books/six_collection.htm
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提問,優婆離和阿難答題,
五百阿羅漢共同認證巴利三藏每一個字都正確無誤。
西元1954年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尼泊爾的上座部佛教僧團推舉兩千五百個精通三藏的阿羅漢長老舉行第六次結集。
第六次結集時馬哈希提問,明昆答題,
兩千五百阿羅漢共同認證包含《論事》和《彌蘭王問經》在內的
巴利三藏、註釋、疏鈔每一個字都正確無誤。
第六次結集時以馬哈希和明昆為首的兩千五百阿羅漢
共同認證「中有」(中陰身)和真如是假佛法。
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帝釋所問經講記》78頁對「假佛法大乘」的批判:
大乘佛教徒以極樂世界等同於涅槃。他們描述那是天堂,並說:在那裡的所有眾生成佛之後,將在此世界裏永遠地免除老、病、死,而享有永恆的快樂。極樂世界與那些相信生命永恆而讚頌的天堂沒有很重大的不同。這信仰很可能是基於那些想宣揚常見的佛教徒的著作。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才是真正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成佛之道 大乘是假菩薩道
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為了說明真正的菩薩成佛之道拆穿「大乘假菩薩道」的「騙局」,
明昆長老特別把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釋中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成佛之道整理成《南傳菩薩道》,
有興趣了解真正菩薩成佛之道的人可以參考。
佛沒說小乘、大乘,真相是大乘經典假裝佛教抹黑佛教是小乘。
要更詳細了解假佛教大乘經典的錯誤可參考我文章:
www.ptt.cc/bbs/Buddha/M.1563724717.A.459.html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那先"拆穿大乘偽經十方諸佛
www.ptt.cc/bbs/soul/M.1530807094.A.65C.html
上座部佛教目犍連子帝須對偽經大乘十方諸佛之批判
www.ptt.cc/bbs/Buddha/M.1523632396.A.CD6.html
偽經大乘楞嚴經瞎掰佛規定弟子只能吃素食禁吃肉
www.ptt.cc/bbs/soul/M.1568447832.A.E96.html
[資訊] 真正佛教不殺生戒規定(吃肉不是殺生)
www.ptt.cc/bbs/soul/M.1568450269.A.B62.html
[資訊] 真正佛教不淫戒和不邪淫戒規定
有分心是第六識意識不是第七識、第八識
根據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
識稱為心,總共有89種心,
89心除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之外其它心都是第六識意識,
有分心是第六識意識不是什麼第七識、第八識。
受、想、行合稱心所,
受只有一個心所,想只有一個心所,
行可細分為五十個心所,
總共有五十二心所。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56頁:
一、 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同時生;
二、 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同時滅;
三、 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緣取同一目標;
四、 心和附屬的心所一定擁有相同的心所依處色(ekavatthuka)。
(只有無色界天人的心不會依賴心所依處色)。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20頁: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
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於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
某個目標即會呈現於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
下三種之一:
一、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
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
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誠的信徒可能會看
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醫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
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
屠刀。
三、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
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
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
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
獄之火。
眾生這輩子的有分心和上輩子的死心緣取同一目標(業或業相或趣相三者之一),
就人類來說意識(包含有分心)的心所依處色是心臟中的血。
大乘信徒有沒有辦法清楚說明:
一、 第七識、第八識和心、心所是不是同時生?
二、 第七識、第八識和心、心所是不是同時滅?
三、 第七識、第八識和心、心所是不是緣取同一目標?
四、 第七識、第八識和心、心所是不是擁有相同的心所依處色?
所有的89心(包含有分心)都有相同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有為相、共相。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6-8頁:
特相:89心的特相是識知目標。
作用:89心的作用是作為諸心所的前導者(pubbama),因為它領導諸心所,
也時常由它們陪伴。
現起:89心的現起是呈現於禪修者的體驗裡為一個相續不斷的過程。
近因:89心的近因是名色(精神與物質),因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與色法地單獨生起。有為相:89心的剎那生滅稱為「有為相」,涅槃不生不滅所以無「有為相」。
共相(三相):89心有無常、苦、無我三共相,涅槃沒有無常和苦不過涅槃也是無我。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03-104頁:
二、有分(bhavanga):巴利文 bhava 的意思是「生
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
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
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滅之
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與結生心是同一種
果報心,但執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會中斷。每
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於每一剎那中生滅;
最為明顯的即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但在清醍的時候,它
也在諸心路過程之間出現無數次。
當某個目標撞擊根門時,有分心即會被中止,而活躍
的心路過程也就生起,以識知該目標。一旦心路過程結束,
有分心就會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個心路過程發生為止。
如此,在不活躍的階段,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
生滅,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絕不會連續保持靜止於兩
個心識剎那。
除了入無想定和滅盡定外
有情生命任何時間都會有一個心和附屬心所不斷剎那生滅不會中斷。
大乘信徒有沒有辦法清楚說明
第七識、第八識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有為相?共相?
www.dhammarain.org.tw/obituary.html
明法比丘(THE VEN. BHIKKHU U, METTA)生平簡介
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_content.htm
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06-Chap02_ADS_T.pdf
網址太長沒縮網址。
明法比丘的《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第二 攝心所分別:
ch.2-7 至 ch.2-13
有說明89心有那些附屬的心所。
89心的2個捨俱推度心、欲界8大果報心、色界5果報心、無色界4果報心
有可能成為有分心。
惡趣眾生的有分心是欲界7不善果報心中的捨俱推度心,
有些低等欲界天人和天生重度殘障的人有分心是欲界8善果報心中的捨俱推度心,
除了低等欲界天人和天生重度殘障的人之外
一般欲界天人和人的有分心是欲界8大果報心其中之一,
色界天人的有分心是色界心5果報心其中之一,
無色界天人的有分心是無色界心4果報心其中之一。
大乘信徒有沒有辦法清楚說明第七識、第八識和89心、52心所的關係?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31-170頁詳細說明
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的心路過程。
www.nauyana.org.tw/download/A_Comprehensie_Manual_of_Abhidhamma.pdf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37頁表 4-1:極大所緣的眼門心路過程:
1.剎那生滅的有分心流遇到色所緣呈現於眼門後生起五門轉向心。
2.五門轉向心剎那生滅後眼識生起。
3.眼識剎那生滅後接著生起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
4.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剎那生滅後生起七個速行心開始造業,
速行心前的心不會造業。
5.七個速行心剎那生滅後生起兩個彼所緣果報心不會造業。
6.兩個彼所緣果報心剎那生滅後又進入剎那生滅的有分心心流,
要注意的是在眼門心路過程中除了眼識之外其它心都是第六識意識,
眼識和第六識意識不會同時出現。
7.將眼識改成耳識就是耳門心路。
依此類推可以了解其它鼻門心路、舌門心路、身門心路。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149頁表 4-3:有限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清晰
1.剎那生滅的有分心流遇到清晰所緣呈現於意門後意門轉向心生起。
2.意門轉向心剎那生滅後生起七個速行心開始造業,
速行心前的心不會造業。
3.七個速行心剎那生滅後生起兩個彼所緣果報心不會造業。
4.兩個彼所緣果報心剎那生滅後又進入剎那生滅的有分心心流。
不清晰
1.剎那生滅的有分心流遇到不清晰所緣呈現於意門後意門轉向心生起。
2.意門轉向心剎那生滅後生起七個速行心開始造業,
速行心前的心不會造業。
3.七個速行心剎那生滅後又進入剎那生滅的有分心心流。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清楚說明有分心流和
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的心路過程,
上座部佛教阿毗達摩清楚說明
所有眾生每個剎那會有什麼心、每個剎那的心有那些附屬心所、心和心所取的所緣、
心和心所依賴的心所依處色。
大乘信徒有沒有辦法清楚說明第七識、第八識的心路過程?
www.dhammarain.org.tw/canon/canon1.html
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_content.htm
www.dhammarain.org.tw/canon/yabe1/Abhidhammattha-sangaha_Table/14-Appendix.pdf
網址太長沒縮網址。
明法比丘的《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附錄:
﹝附錄 5-5﹞
有分心與阿賴耶識的異同
appendix-47 appendix-48 appendix-49
分析了有分心和第八識的不同說明第八識的錯誤。
上座部佛教「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對偽經大乘「真如」之批判
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彌蘭王問經第1卷
7爾時,世尊大般涅槃之時,與大比丘眾行至拘尸那竭羅,時世尊依無常等法而令一切有情生起感動,示現無餘涅槃界之涅槃行相,於拘尸那竭羅末羅國〔熙連禪〕河畔之 跋單沙羅雙樹間,頭朝北臥於牀,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告汝等。諸比丘!我令汝等知一切諸行是滅法,汝等不放逸而成就。為汝等,我宣說勝者之九分教,我宣說兩分別、兩波羅提木叉,我宣說聲聞之究竟智,我宣說大聲聞之究竟智,我宣說辟支佛之到究竟智,我宣說正等覺者之到究竟智,我宣說四正勤,我宣說四聖諦,我宣說七覺支,我宣說十二支緣起,我宣說四念處、聖八支道、七果、八等至、九〔次第住〕定。諸比丘!我弟子堪能、甚堪能、聰明、練達。而凡我所宣說此法與律,我滅後為汝等之師。我般涅槃之時,聖迦葉憶念老年出家者須跋陀之暴言,而行法之合誦,淨化佛語。由此更經百年,耶舍迦蘭陀子破跋耆子比丘等,為第二合誦。由此更經二百十八年,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破諸異派,為第三合誦。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於銅鍱洲,住立我教。然,更由正等覺者般涅槃經五百年,有名彌蘭王,志求全閻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諸問,沙門婆羅門依微妙之問而破時,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說,以種種之譬喻令感歎,不曇其教,至五千年之後,令其教堅固住立。」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記載
釋迦牟尼佛預言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會有
目犍連子帝須、那先開示宣揚正法拆穿假佛法騙局讓正法維持五千年,
目犍連子帝須、那先全都是有三明四無礙解智六神通的阿羅漢。
佛教分裂後只有上座部堅持不修改任何佛說過的戒律和教義,
其它部派不只不守佛規定的戒律還不斷竄改佛教教義發明更多假佛法,
例如北道派就瞎掰一切法都有無為、不生、不滅的自性稱為「真如」。
為了解決這種亂象阿育王請「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羅漢舉行第三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中以「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羅漢發表《論事》批判了
「北道派」的「真如」「邪執」。
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19
論事第19卷
第五章 真如論
今稱真如論。此處,色等一切諸法稱為色等之自性,則稱為真如。其真如不繫屬於有為之色等,故言無為,乃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自)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涅槃是無為耶?(他)然。(自)有二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二
無為耶?(他)然。(自)有二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
…乃至……
(自)色有色性,色性非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有色性,色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有二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二無為耶?(他)然。(自)有二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受有受性,受性……乃至……想有想性,想性……乃至……行有行性,行性……乃至……識有識性,識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識有識性,識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有六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六無為耶?(他)然。(自)有六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不應言:「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耶?(自)然。(他)一切法之真如是色
受想行識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一切法之真如是
無為。
結果北道派無法回答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問的問題說明真如的特性,
第三次結集後迷信真如的外道被目犍連子帝須尊者逐出僧團。
所謂的第七識、第八識就是真如所發展出來的理論,
看懂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的開示就能明白真如、第七識、第八識的錯誤。
上座部佛教「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對偽經大乘「中有」(中陰身)之批判
原始佛教沒有中有(中陰身),
佛教分裂後的印度阿育王時代
東山住部和正量部開始主張有情眾生輪迴中間必須經過中有(中陰身),
第三次結集中以「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羅漢發表《論事》批判了
東山住部和正量部的「中有」(中陰身)「邪執」。
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08
論事第8卷
第二章 中有論
此處,稱中有論。此處,執「有中般涅槃者」之經語是不如理,「有名中有,其時如具天眼者而無天眼者、如具神通者而無神通者之有情,窺察父母交會之時及月水時,七日或七日以上住」者,乃東山住部與正量部之邪執。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無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欲有與色有之中間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於欲有與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耶?(他)然。(自)若「於欲有與色有之中
間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自)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耶
?(他)然。(自)若「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第五生、第六趣、第八識住、第十有情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中有之有情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中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中有是五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欲有,欲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欲有之業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欲有之有情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
(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然。(自)於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欲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然。(自)於中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欲有是五蘊耶?(他)然。
(自)中有是五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色有,色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色有之業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色有之有情耶?(他)然。(他)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然。(自)於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色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然。(自) [P.364] 於中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有是五蘊有耶?(他)然。(自)中有是五蘊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無色有,無色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至無色有之業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無色有之有情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然。(自)於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色有是有受、想、行、識耶?(他)然。(自)於中有是有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無色有是四蘊有耶?(他)然。(自)
中有是四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一切之有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一切之有情無中有耶?(他)然。(自)若「於一切之有情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無間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間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然。(自)若「於無間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自)於非無間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然。(自)於無間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無間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然。(自)於非無間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地獄之補特伽羅……乃至……至無想有情之補特伽羅……乃至……至無色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至無色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然。(自)若「至無色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自)至非無色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然。(自)至無色之補特伽羅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至無色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然。(自)至非無色之補特伽羅無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他)不應言:「有中有。」耶?(自)然。(他)非有中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耶?(自)然。(他)若「有中般涅槃之補特伽羅」,是故汝應言:「有中有。」
(自)為「有中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而有中有耶?(他)然。(自)為「有生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而有生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為「有中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而有中有耶?(他)然。(自)為「有無行般涅槃……乃至……有行般涅槃之補特伽羅」而有有行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結果東山住部和正量部無法回答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問的問題
說明「中有」(中陰身)的特性,
第三次結集後迷信「中有」(中陰身)的外道被目犍連子帝須尊者逐出僧團。
有六神通四無礙解智的上座部佛教那先尊者開示說明「中有」(中陰身)是假佛法
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彌蘭王問經第1卷
時,尊者那先於其日、其夜,與無礙解俱逮得阿羅漢位。
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8
彌蘭王問經第8卷
第六 往他界色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我欲問速行事。尊者那先!有情往他界之時,或青、或赤
、或黃、或白、或茜、或光輝——以何色而行耶?或以象色、馬色、車色而行耶?」
「大王!此不由世尊所說,不存在於三藏佛語中。」
「尊者那先!沙門瞿曇不說:『有情往他界之時,或有青、赤、黃、白、茜、
光輝耶?』如何知一切耶?有情不行於他界。尊者那先!德者邪命〔外道〕之言者是如,是真。彼之阿闍梨是賢者哉!彼言:『世界是無,他界是無,有情行於他界是無。』」
「大王!請聞我所說。」
「尊者那先!然。予聞卿之所說。」
「大王!自我口所發,達卿耳之語言,於途中或見青、赤……乃至……光輝,耶?」
「尊者那先!予無見者。」
「大王!若我之言語於途中,或不見青、赤……乃至……光輝,我之語言不達
卿耳耶?卿言虛妄耶?」
「尊者那先!予不言虛妄。如語言者於途中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
光輝〕,卿之語言乃達於予之耳。」
「大王!如是,如有情往他界之時,於途中使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
…光輝〕,有情往他界恰如語言。」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於全閻浮提之大國請享受食。此
等之五蘊是不往他界,如是之五蘊不往者,則無輪迴者耶?」
「大王!卿耕作其田耶?」
「尊者那先!然。予耕作其田,播植稻〔種〕。」
「大王!卿植於地上之稻〔種〕行於上方、稻〔穗〕端耶?如是之物生於稻之
〔穗〕端耶?」
「尊者那先!植於地上稻〔種〕於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於
稻〔穗〕之端。」
「大王!若植於地上稻〔種〕於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於稻
〔穗〕端,名稻者無耶?」
「尊者那先!稻非無,稻存。尊者那先!若植於地上之稻〔種〕於上、行稻之
〔穗〕端者,於上方得稻〔種〕。若如是之物生於稻〔穗〕之端者,等於稻穗端之穀粒生,等重〔之穀粒〕生。」
「大王!如是,若此等之五蘊往他界,盲為再盲,啞為再啞。如何作
福耶?若如是之五蘊生,應依不善業而行於地獄。」
「請再譬喻之。」
「大王!例如〔點火之時〕,由一燈或焰、或炎轉移他燈耶?如是之物生耶?」
「尊者那先!非由一燈或焰、或炎轉移他燈,如是之物非生。」
「如是,大王!此等之五蘊非往他界,又如是之五蘊亦非生。」
「尊者那先!受蘊往他界耶?」
「大王!若受蘊往他界者,此等五蘊中唯受之彼等有情往他界而為受蘊耶?」
「尊者那先!不然。」
「大王!知其理由。於此自體之受蘊不往他界。」
「尊者那先!想蘊往他界耶?」
「大王!若想蘊往他界者,於此自體切斷其手者、切斷其足者,有『往他界切
斷其手、切斷其足者』之想耶?」
「尊者!無。」
「大王!知其理由。於此自體之想蘊不往他界。」
「請再譬喻之。」
「大王!卿有圓鏡耶?」
「大王!然,有。」
「大王!卿取圓鏡而立於前!」
「尊者!立。」
「大王!於此圓鏡能見卿之眼、耳、鼻、齒耶?或能見原樣之卿耶?」
「尊者那先!於圓鏡〔所見之〕眼、耳、鼻、齒者予之物。」
「若〔於圓鏡中〕除去卿之眼,除去卿之耳,除去卿之鼻,除去卿之齒,大王
!卿乃為盲,為不具者耶?」
「尊者那先!不為不具者。尊者那先!圓鏡中之影像依止於予而映。非如原樣
之物。」
「大王!如是,此等之五蘊不往他界,又亦非生原樣之五蘊。恰如圓鏡之影像,
依止於之五蘊之有情依善、不善業而結生於母胎。」
「宜也,尊者那先!」
「中有」(中陰身)的概念常常和第七識、第八識的概念混在一起,
看懂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和那先尊者的開示
就能了解「中有」(中陰身)、第七識、第八識的錯誤。
馬哈希尊者和明昆尊者為首的兩千五百阿羅漢共同認證中有(中陰身)和真如是假佛法
dhamma.sutta.org/books/six_collection.htm
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提問,優婆離和阿難答題,
五百阿羅漢共同認證巴利三藏每一個字都正確無誤。
西元1954年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尼泊爾的上座部佛教僧團推舉兩千五百個精通三藏的阿羅漢長老舉行第六次結集。
第六次結集時馬哈希提問,明昆答題,
兩千五百阿羅漢共同認證包含《論事》和《彌蘭王問經》在內的
巴利三藏、註釋、疏鈔每一個字都正確無誤。
第六次結集時以馬哈希和明昆為首的兩千五百阿羅漢
共同認證「中有」(中陰身)和真如是假佛法。
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尊者《帝釋所問經講記》78頁對「假佛法大乘」的批判:
大乘佛教徒以極樂世界等同於涅槃。他們描述那是天堂,並說:在那裡的所有眾生成佛之後,將在此世界裏永遠地免除老、病、死,而享有永恆的快樂。極樂世界與那些相信生命永恆而讚頌的天堂沒有很重大的不同。這信仰很可能是基於那些想宣揚常見的佛教徒的著作。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才是真正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成佛之道 大乘是假菩薩道
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為了說明真正的菩薩成佛之道拆穿「大乘假菩薩道」的「騙局」,
明昆長老特別把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釋中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成佛之道整理成《南傳菩薩道》,
有興趣了解真正菩薩成佛之道的人可以參考。
佛沒說小乘、大乘,真相是大乘經典假裝佛教抹黑佛教是小乘。
要更詳細了解假佛教大乘經典的錯誤可參考我文章:
www.ptt.cc/bbs/Buddha/M.1563724717.A.459.html
上座部佛教彌蘭王問經"那先"拆穿大乘偽經十方諸佛
www.ptt.cc/bbs/soul/M.1530807094.A.65C.html
上座部佛教目犍連子帝須對偽經大乘十方諸佛之批判
www.ptt.cc/bbs/Buddha/M.1523632396.A.CD6.html
偽經大乘楞嚴經瞎掰佛規定弟子只能吃素食禁吃肉
www.ptt.cc/bbs/soul/M.1568447832.A.E96.html
[資訊] 真正佛教不殺生戒規定(吃肉不是殺生)
www.ptt.cc/bbs/soul/M.1568450269.A.B62.html
[資訊] 真正佛教不淫戒和不邪淫戒規定